儿童课堂

春天了,抓住孩子长高黄金期,错过又要等一年

2020-04-03

春季,长高季

春天,万物复苏。一项国内研究表明,孩子的生长发育有显著的季节性,一年当中,春夏季(4-6 月)长高最快,而秋冬季身高增加则相对减缓。

因此,如何让孩子抓住春季长高的机会,让身高窜一窜,成了宝妈们最关注的热点问题。

身高不达标,爸妈心里慌,矮小症尤其需要关注。


1


矮小症目前诊治不足,危害身心健康


由于目前传统观念根深蒂固,有的家庭老人家觉得“孩子以后会长的”,因此盲目等待,结果错过了最佳的治疗长高的时期;

有的家庭对激素的认识存在误区,认为孩子生长缓慢是营养不足,盲目补充营养物质,拒绝接受生长激素治疗。

我国目前矮小症接受系统治疗的患儿总数仅 5 万人左右,规范治疗率尚不足 1%。

矮小的孩子常常受到嘲笑、作弄,因而使他们变得内向、自闭甚至抑郁,从而影响学习,交友,就业,婚恋等各方面,对孩子的身心都会带来巨大影响。

因此,宝妈们应定期给孩子测量身高( 3-6 个月),并绘制生长曲线


2


如果发现有以下症状,宝妈们要注意了:

 1 孩子身高低于 3% 曲线

生长发育曲线不会看?可以关注历史优质文章:0-5 岁的宝宝生长发育曲线 80% 的爸爸妈妈都不会看?


 2 生长速率异常

 < 2 岁儿童< 7 cm/年

4.5 岁至青春期为< 5 cm/年

青春期儿童< 6 cm /年

建议宝妈们尽早带孩子就诊,根据病因进行相应的治疗。


矮小男孩求诊记


临床案例

两年前,我们接诊过一位安徽合肥的 16 岁男孩儿锐锐,就诊时身高却只有 138 cm(相当于 9 岁男孩身高),已读高一的他,本是身高生长爆发期,迟迟不见身高增长,父母还未重视。

然而,曾经开朗乐观的性格开始变得自卑、敏感和自闭,成绩也一落千丈,甚至产生厌学心理,才逐渐引起了家长的重视。

锐锐在父母的陪同下前往小儿内分泌科就诊。医生诊断为“矮小症”


“矮小症”?怎么会有这种情况呢?矮小症的发生涉及多个方面:

 1 生长轴的异常

包括垂体发育异常、生长激素分泌异常、生长激素受体缺陷及生长因子缺陷等,需要检查生长激素、生长因子及脑垂体磁共振等。

 2 骨骼发育的异常

如软骨发育不良,需要测量身体比例,检查钙磷代谢等。


3


 3 复杂的内分泌综合症

如 turner 综合征(女孩),小胖威利综合征、noonan 综合征等,需要进一步进行染色体、基因方面的检查,在明确病因后进行系统的监测及治疗。

此外,内分泌系统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,慢性系统性疾病如肾病综合征,甚至颅脑外伤,都可能造成孩子身高不理想,需要医生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。

经过系统的检查后,锐锐矮小的原因是“生长激素缺乏症”,这种情况只要骨骺还没有闭合,还是有机会治疗、改善身高的。

看到这里,很多宝妈一定想问,如何判断孩子是否得了矮小症呢?


矮小症判断标准


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,小儿内分泌异常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。小儿内分泌科诊治的疾病非常广泛,孩子太高、太矮、太胖、太瘦都需要到该科室就诊,查明原因后进行针对性的规范管理和治疗。下面我们重点谈谈家长们最为关注的矮小症。

矮小症是指在相似生活环境下,同种族、同性别和年龄的个体身高低于正常人群平均身高 2 个标准差者( -2 SD ),或低于第 3 百分位数( -1.88 SD )者。

这样说宝妈们可能还是一头雾水,没关系,对照下表看,就明白了!



4(男生对照表)


5(女生对照表)


通俗的讲,如果孩子每年长高不足 5 cm,长期坐在教室前三排,长期低于同龄人半个头( 5-10 cm ),或者长时间不需要买大一号的衣服和鞋子,那就建议宝妈要尽快带孩子去小儿内分泌做系统全面的检查了。


 长高小窍门


那么,对于身高在正常范围的孩子,如何帮助宝宝长高呢?


 1 睡眠很重要

生长激素对人体各种组织尤其是蛋白质有促进合成作用,能刺激骨关节软骨和骨骺软骨生长,所以是帮助人体增高最直接的内分泌激素。

生长激素的分泌具有节律性,生长激素的分泌具有两个高峰,第一个大概在晚上 23 点左右,第二个大概在凌晨 3 点左右。

一般来说,生长激素的分泌在入睡后一个小时左右达到高峰。而且,生长激素在深睡眠时的分泌是清醒时的三倍。

因此,要想长高,不单要早点入睡,还要保证优质的睡眠质量,才是长高的关键!

如何保证优质的睡眠质量可能又是一部分宝妈头疼的问题了。我们有两点小建议:

要保证白天有充足的活动量;

睡前不宜过于兴奋。可以在洗澡后听听音乐,讲讲故事,让孩子渐渐安静下来,更有利于安稳的入睡。


 2 户外运动必不可少

运动会刺激垂体分泌生长激素,人体的生长激素会在运动 13 分钟后开始上升,在运动 30 分钟达到峰值,待停止运动后分泌开始下降,直到停止运动 30 分钟会恢复安静水平。

因此,每天保证 30 分钟的运动时间,可以促进宝宝长高。


6


那么,哪些运动可以更有效的促进长高呢?例如纵向运动(如跳绳、摸高、打篮球等)可刺激骨细胞增殖,增加骨密度,对长高的帮助更为明显。

此外,户外运动的过程中,阳光的照射能增加体内维生素 D 的水平,维生素 D 可帮助骨骼发育提供充足的钙。

春季最佳晒太阳的时间是上午 10-11 点,晒完太阳后,记得要给宝宝补充水分哦!


 3 营养要均衡

睡眠、运动都保证的基础上,均衡的饮食当然是必不可少的。

宝妈们可以参照儿童膳食金字塔来为孩子搭配食材,食谱中应该尽可能地包括五谷类(最多)、新鲜水果及蔬菜、奶制品、蛋类、禽鱼肉、豆类等,尤其保证丰富的蛋白质、维生素c 和钙、铁、锌等矿物质的摄入。


此外,增加富含高密度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鱼类,对宝宝的生长发育也可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。


7

( 7-24 月龄婴幼儿平衡膳食宝塔)


8

(中国 2-5 岁学龄前儿童平衡膳食宝塔)


少吃高糖高盐、辛辣油腻的食物。孩子的运动量大,但消化系统发育尚不完善,因此,“少食多餐”的饮食原则对孩子更为合适哦!


 1 岁以上饮食建议  

每天奶量 500ml 左右,每日补充维生 D 600IU,主食 100~150g 左右(杂粮不少于 1/4 ),瘦肉/鱼类/禽类 50g 以上,鸡蛋一个,蔬果至少 150g(其中深黄绿色蔬菜至少 1/3,如苋菜、芥菜等含钙量高)的蔬菜,豆制品每天都有,一周食物种类 20 种以上。


 3 岁以上饮食建议  

每天奶量 300ml 左右,每日补充维生素 D 600IU,主食 150g 以上(杂粮不少于 1/4),瘦肉/鱼类 75g 以上,鸡蛋一个,蔬果至少 200g,豆制品每天都有,一周食物种类 25 种以上。

此外,每天至少补充维生素 D 400IU,如果以上饮食达不到,最好额外补充钙剂。


 春季增高食谱建议  

早餐:应包含易消化的碳水化合物,比如杂粮粥、馒头、饼、包子,搭配高蛋白食物如鸡蛋,豆制品、奶制品或者肉类,再配合适当的蔬菜水果。

春季早晚温差大,食物应温热为主,避免吃冰冷的食物。

午餐:主食可以吃软米饭,煮饭时加点小米、红薯、土豆、燕麦片、藜麦这类易熟的杂粮;

蔬菜 2-3 种,以深颜色为主,叶菜类根茎类瓜类、菌菇类,相互搭配;深海鱼类,每周2~3次;动物内脏每周一次;

晚餐:安排与午餐类似,可适当减少高蛋白食物的摄入,避免夜间胃肠负担重,影响宝宝的睡眠质量。


肥胖也需警惕

营养固然重要,但过量进食并不可取。在传统的观念里,宝宝健康=胖=肉嘟嘟,但

胖≠健康

过胖和过瘦都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。


临床案例

我们在临床上见到一位女孩儿,还不到十岁就来了例假,家长急忙带来就诊,原来她从小就长的肉嘟嘟的,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把好吃的全留给她,虽然年纪小,胃口好到连老爸都自叹不如。

全家人早已习惯了肉嘟嘟的她,没有人注意到她的胸部已经悄然开始发育,直到初潮,家里人这下才傻了眼,赶紧来找医生。

医生告诉她的家人,女孩 8 岁前乳房发育,或是 10 岁以前月经来潮,都可诊断为性早熟。


肥胖的孩子不但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,性早熟的发病率也明显增加。


别看孩子现在长的高大,性早熟可引起骨骺过早闭合,很有可能成年后身高并不理想。若孩子的心理不能适应身体的巨大变化,还可能对学习、生活造成困扰。

接下来,医生为她制定了详细的体重管理方案,并且对她的发育状况进行定期监测,若骨龄超前明显影响身高,则需要使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(GnRHa)治疗。不过,随着体重的控制,她的生活也重新回到了正轨。


矮小男孩长高啦!


回到我们前面讲到的男孩儿锐锐,诊断为“生长激素缺乏症”的他目前骨龄为 14 岁,医生说还有长高的空间,通过 2 年多的治疗干预,锐锐的身高从 138cm 长到了 158cm,整个人心态也很正能量,学习成绩也稳步提升,高考如愿考入重点大学。


9▲2016 年 VS 2018 年,锐锐和唯儿诺张博佑主任合照


由此可见,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,早睡早起,多进行户外活动,合理饮食非常重要.

同时,宝妈们要对孩子的身高、体重进行监测,一旦偏离正常范围,及早就医明确原因,接受规范的治疗,有望达到理想的身高!


文中提及医生介绍


10

参考资料:

Xu X, Wang WP, Guo ZP, et al. Seasonality of growth in Shanghai infants (n=4128) born in 11 consecutive years. Eur J Clin Nutr. 2001 Aug;55(8):714-25.

李辉,季成叶,宗心南, 等.中国0~18岁儿童、青少年身高、体重的标准化生长曲线[J].中华儿科杂志,

2009,47(7):487-492. DOI:10.3760/cma.j.issn.0578-1310.2009.07.003.